爱美网_每天分享_健康生活_女性时尚穿衣_美容护肤_明星服饰穿着_服装搭配_潮流前线

您好,欢迎访问爱美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名中医推荐十大夏季养生食疗方

2021-03-13 12:28分类:养身保健 阅读:

 

  夏日湿热,很众人食欲不振、疲困无力,烧菜的人感触忙碌,吃菜的人也感触没乐趣。针对天气特征和当今常睹症状,上海市名中医、中邦中西医勾结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吴银根教员特地保举了十大炎天食疗摄生方,涉及主食、小菜、汤、酒、饮料、蜜膏等,厚味又便于操作。

  主食类—

  苦瓜菊花粥

  用料:苦瓜100克、菊花10克、粳米60克。做法: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菊花漂净,粳米洗净,加水500ml,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服从:清暑解毒。名中医推荐十大夏季养生食疗方注:绿豆、小米、苡米、碎玉米、赤小豆、扁豆、百合、淮山药、栗肉、花生等均可做夏日煮粥的食材。粥中亦可到场松花、猪肉糜、牛肉粒、咸鱼粒、鲜鱼片、海参、桂圆肉、干荔肉、红枣、枸杞子等。喜食甜者可加冰糖。也可适量加盐调味。

  晚报指示:粥养人。吴银根教员创议夏日每天吃一顿粥,可能放正在晚饭吃。

  小菜—

  糖醋嫩藕

  用料:嫩藕500克、醋、白糖、精盐各适量。做法:嫩藕洗净去皮,切成片状,滚水连泡两次使之变软。沥去水,到场醋、白糖、精盐调拌,腌渍3小时即成。服从:清暑解渴。

  晚报指示:藕味甘性凉,养神、益力量,能清热生津,熟用微温,能补益脾胃,炎天拿来烧小菜正符合。

  炝拌什锦

  用料:豆腐一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发)15克、麻油、植物油、精盐、葱末各适量。做法:将豆腐、豆角、木耳均切成丁,开水内焯透,西红柿丁开水烫过即可装盆。用植物油将花椒炝香,到场葱末、盐拌匀,与豆腐、豆角等碎丁拌和,淋上麻油即可。服从:清暑开胃。

  晚报指示:所谓“什锦”,吴银根提到的其他凉疾防暑的蔬果如苦瓜、紫菜、绿芽菜、芹菜、米苋、茄子、豇豆、化妆技巧。小白菜、黄瓜等,也都可能放正在一同做个拌菜。

  冬菇团鱼

  用料:团鱼1只(400~500克)、猪瘦肉100克、冬菇6只、黄酒(料酒)150ml、葱、姜、胡椒各适量。做法:团鱼洗净切块,用油煸炒约5分钟,盛于钵内,加猪肉片、葱、姜、胡椒、料酒蒸40分钟。然后再加冬菇陆续蒸30分钟即可。服从:滋阴补虚。

  晚报指示:团鱼、乌龟、海参、黄鳝、鸭、牡蛎、黑鱼等食料均有滋阴补虚的服从。

  汤—

  海带冬瓜蚕豆汤

  用料:水发海带100克、冬瓜500克、水发蚕豆(去皮)100克、麻油、盐适量。做法:海带洗净切成条块状,和蚕豆一同下锅,香油煸炒,加净水500ml,到场块状冬瓜,煮熟加盐适量即可。服从:养阴化湿清暑。

  晚报指示:炎天家家户户烧冬瓜汤以清热消暑,加点益气健脾、利湿消肿的蚕豆,实正在相得益彰。

  酒—

  杨梅甜酒

  用料:鲜杨梅500克、白糖50克。做法:将鲜杨梅捣烂,到场白糖,置入适量瓷罐中,密封一周自然发酵成12度独揽的杨梅甜酒。若需保留,可将酒滤出煮沸,待冷却后装瓶密封,以备夏日操纵。服从:清暑,治夏日腹痛腹泻。

  晚报指示:炎天到来前的黄梅天出杨梅,买来别直接浸到酒内中,如此就“太凶了”,酒量欠好的人可无福消受。吴银根教员保举的这个做法,是等杨梅“本身酿成酒”,酒精度数才12℃,行家都能喝。

  饮料—

  西瓜番茄汁

  用料:西瓜一个(4斤独揽)、番茄1000克。做法:西瓜取瓤,去子,番茄火烤后去皮弃子,两物捣碎和匀后纱布绞取汁。服从:清暑解渴。

  晚报指示:依照这个举措做出来的西瓜番茄汁酸甜适口,炎天喝出格分明。

  酸梅汤

  用料:干乌梅10粒,山楂干20克、干陈皮条5克、红糖或冰糖20克。做法:以上四味加水600~800ml,煮沸后改文火20分钟,取汁冷却后放入冰箱(4℃独揽)备用。服从:生津解渴。

  晚报指示:思喝酸梅汤,仍旧按这个丹方做对照好。吴银根教员呈现,外面出售的酸梅汤、酸梅汁一样是用酸梅粉调出来的,而所谓的“酸梅粉”往往因素可疑。按这个丹方做出来的是正儿八经的酸梅汤,还能冻起来作酸梅冰棍。

  蜜膏—

  桑葚蜜膏

  用料:鲜桑葚1000克、蜂蜜300克。做法:洗净桑葚,入锅加水煎熬两次,过滤去渣,文火浓缩后加蜂蜜收膏,约600克。逐日2次,每次1匙。服从:补肾润肺。

  晚报指示:吴银根教员呈现,蜜膏原料除桑葚外还可选用梨、生地、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制成膏,亦可到场黑芝麻、核桃肉、红枣肉等。

爱美网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春季如何养生来防病?提醒:3个防病措施应做好

下一篇:传统老花镜将退出中国市场!国产“智能镜”,

相关推荐


添加微信

    微信:

返回顶部